【知識與資訊】


書中非常具有警世意味的一段話即是論及知識與資訊的關係:「給他們填滿不易燃的資訊,拿事實餵飽他們,讓他們覺得胃脹,但絕對是資訊專家。這麼一來,他們就會覺得自己在思考,明明停滯卻有一種流動感,他們就會快樂,因為這類事實不會變化。別給他們哲學、社會學這類狡猾易變的玩意,往那方面思考就會憂鬱。........想要探討、抗衡宇宙,必會讓人自覺獸性而寂寞。.....」

所以主人翁孟泰格處在的世界是一個沒有書的世界,這個世界裡的人鎮日與電視、海貝(收音機)為伍,眼耳不停地接收,接收不會讓腦運作思考的訊息。這是令人直冒冷汗的警世寓言,我們反觀當今社會環境,感官經驗遠遠勝於閱讀饗宴,累積資訊量即等同飽讀詩書 ( 某網'路平台的知識+ 不就在傳達這樣的想法 )......。

再回到教育體制想想,我們的教育,我們的課本,也是一則一則的資訊堆疊,我們的基礎教育中,只單向地傳授資訊卻不教導哲學,所有人文學科幾乎都出自哲學,但我們的基礎教育中卻沒有這一門。大學選填志願,哲學在文組志願中幾乎敬陪末座,我們的整個環境教育一直看不起哲學(因為多數人都是採行實用主義的生活價值觀吧),可是能扭轉人類整個生活型態的力量,就隱藏在哲學思考背後,能改變人生存的價值意義的也隱身在哲學思維背後,但,我們卻看不起它。這著實是一件極為危險的事。

而知識與資訊的差別又在哪?「像這樣的書為什麼如此重要?因為它們有質。....它代表肌理。這本書有毛孔,它有特徵,這本書可以放在顯微鏡下檢驗。你會在鏡頭下找到生命,豐盛無垠。毛孔越多,每一方寸所真實紀錄的生命細節就越豐富,你看見的越多,也就越有「知識」....清晰的細節。嶄新的細節。...」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質以及思考性的有無,是判斷知識與資訊的可能原則。

【反烏托邦】

布萊柏利的「華氏451度」和歐威爾(Orwell)的「1984」、赫緒黎的「美麗新世界」同被列為反烏托邦的經典作品。暫且擱下這幾本書寫成的時代背景不談,這些反烏托邦的書籍,到底要反什麼?說穿了,就是反國家機器所制定的規約,那此些規約下,沒有個人面貌,,沒有獨特,只有單一。沒有人之為人的獨特思考,何為人呢?當然在繼續說下去,又回到禁書那段提及的例外的赤裸人狀態。



「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書遭人憎恨畏懼了吧?它們呈現出生命真相的毛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fh0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