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題有趣的研究所考題
是交大九十四年的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入學題目
邊看邊笑,真是有趣極了..
腦中有幾個想法,改天有空在來寫寫好了~~
-------------------------------------------
愛他/她,然後研究他/她:《我愛周星馳》、《研究林志玲》讓知識與偶像對話
“將西遊記卷軸式旅途敘事,以時間截點方式停格,大玩‘形上永遠漂泊、流浪’……”這是作家駱以軍在《我愛周星馳》(商周出版)中以近乎“書評”的敘事語言所形容的周星馳電影。不獨影壇的周星馳,伸展台上的林志玲最近也成為“現象”,在《研究林志玲》(風格者出版)書中,社會學者以“美學經濟的成功例子”、“正典化的機制”等學術語言予以解析。兩本書似乎引領出一個截然不同於以往明星寫真集的成書模式。
  《我愛周星馳》收錄了文化評論家、影評人、樂評人和戲劇學者等200位作者關於周星馳的專文﹔《研究林志玲》則由自稱“風格美女研究團隊”的一群寫手編著,其中可見社會學家裴元領、劉維公等學術圈人。一時之間,向來被外界認為與大眾流行文化不同調的學者、作家、文化雅士,紛紛以嚴肅的學理角度檢視他們所喜愛的明星,以及這些知名人物所掀起的社會風潮或現象,甚至也加入“粉絲”之林,不吝表現他們對偶像的喜愛和欣賞。
  在此之前,書市出現過性質類似的書籍,如《瑪丹娜-音樂聖堂時尚女王》、《奧黛麗•赫本》(臉譜出版)等,但多屬翻譯文本,亦未引起太多矚目﹔學院也偶有偶像明星的研究論文,亦鮮見出版﹔即使是鑽研台灣巨星魅力與歷史的《鄧麗君——美麗與孤獨》(風雲時代)一書,都是由日文翻譯而來。
  在《我愛周星馳》書中坦承因怕被文化界朋友恥笑而不敢談論周星馳的評論家南方朔,不但推崇周星馳是“當代首屈一指的鬧劇巨匠”,並認為,知識必須與社會對話才可能產生更廣大、實際的影響。他說,西方自上世紀60年代起,搖滾樂、電影、明星、模特兒所代表的各種意涵,早就是學術殿堂裡的熱門話題,相關書籍更是汗牛充棟,不足為奇,這也是過去台灣這類書籍清一色是翻譯書的原因,因此南方朔認為,將華人或台灣明星當作研究對象,幾乎是必然的發展,“只要不是淪為替明星從事商業宣傳的工具,將學問觸角伸出象牙塔外有何不可?”
  《我愛周星馳》一書主編何穎怡表示,讀者大眾願意透過學者專家的解析,思索流行文化內裡的意義,是可喜的事,但該書將一位表演風格與國內學術氛圍落差極大的搞笑巨星“經典”化,應已可稱超越了國外同類書籍了。《我愛周星馳》不僅網羅了學者撰寫的專論,也納入網友對周星馳的“另類”研究,使得整本書不限於學術視點,還有許多趣味或無厘頭的“冷知識”,比方:周星馳所有電影裡出現的武器、武功、藥物、飲食譜,周星馳與李小龍、羅馬古城寵兒的關系……更是吸引年輕人的元素。
在日本,由“同好會”、“后援會”等偶像愛好者,巨細靡遺鑽研與偶像相關事物、且出版成專書者相當多,書寫對象也不限音樂或影視明星,櫻桃小丸子等卡通人物及其作者,或當紅作家村上春樹等,均有相關書籍甚至雜志,譬如去年由村上迷所寫的《看見•村上春樹》(尖端出版),及不定期出刊、以《櫻桃小丸子》作者櫻桃子為書寫對象的《富士山》雜志(尖端出版)等。在這些出版品中,也偶見研究性質的論述,熟悉日本出版品的皇冠出版社主編龔惠甄說,這種偶像研究的出版品,在日本早已行之多年,《我愛周星馳》《研究林志玲》如若叫好、叫座,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類似的書籍。
  與此相反的則是中國內地出版界,在1月舉辦的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兩本即將出版的《奧黛麗•赫本畫傳》與《林青霞畫傳》,一樣收入大量照片、傳記,且夾雜研究式的評論分析,卻被當地輿論譏諷為“滿地雞毛般的單調和瑣碎,不過添些茶余飯后的談資”、“有‘文化搭台、名利唱戲’的嫌疑”。相較之下....  
《我愛周星馳》一書據聞出版3天即暢銷近萬本,雖然星迷眾多是主因,但周星馳本身的文化魅力也不容忽視。然而台灣出版界的跟風極為常見,未來一般明星偶像是不是也都會被標舉為“現象研究”的對象,而出現大量“文化搭台、名利唱戲”之流的作品?如何編輯此一類型的書籍,或許也是一門學問。 (林心,《新京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fh0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