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還沒決定要考藝術研究所之前,就很愛看展覽、表演。很不喜歡一個人去電影院看電影,卻很能享受一個人去看戲的氣氛,並樂在其中,這話聽起來很矛盾,連我自己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以前看展,倒也看得很隨意,有點像Window shopping,隨性所至,畢竟美這東西,沒人不愛嘛~~現在學了一些所謂書齋裡的專業學問,是比以前多了不一樣的觀看角度和眼光,敏銳度也稍微多一些些,不過在展場觀看的當下,其實和以前並沒有多大的差別,或許對美的感受要的是立即的直覺,而評價是直覺之後的知覺在做的,所以評判應是留待回家後慢慢咀嚼消化的才蔓生出的。



台北的展場很多,展覽名目也多,不過隱隱約約地看到一條對大眾教導美的支流,教育生活中的美感,提升大眾對美的感受及應用。舉幾個有名的例子好了,今年北美館幾引發排隊熱潮的”服裝展”---Vivienne Westwood,去年時更有「義大利設計展」Georg Jensen的工藝銀器精品展(這真是一場美的饗宴呀!!難忘~~~),而正在展出的主題就直接標明了---“美好的年代”。當代藝術館也不遑多讓,像去年”虛擬的愛”和現在的”非常厲害”也多半在談現在生活中的公仔等流行商品設計。例子不勝枚舉,要說是是展覽館墮落到世俗文化也可以,但用貼近大眾生活的說法會許比較貼切一點,畢竟如果我們不能對自身週遭有美的感覺,展再多達文西、拉斐爾,只會讓人覺得唱高調,藝術會成為曲高和寡的活動。

(按圖可連結到天下雜誌網站)



還記得我買的第一本天下雜誌的教育特刊(2001),就是在談美。我想或許是那時原本最被看好的高科技產業正面臨了代工、低利潤的危機吧,非得要殺出另一條血路才有得存活,或許美就在這樣的情境下,加冕成了業界們的女王。天下雜誌的標題是這麼訂的:「美的學習---看不見的競爭力。」

美本來一直就在,不是嗎~~~或許該想想,是什麼讓我們曾經忘了她?早在民國九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倡過美育的觀念:“專門練習的的,既有美術学校,音樂学校,美術工藝学校,優伶学校等;大学又設有文学、美学、美術史、樂理等講座与研究所:普及社会的,有公開的美術館或博物館,中間陳列品由私人捐赠,或用公款購置,都是非常珍贵的:有臨時的展覽會,有音樂會,有国立或公立的劇院,或演科白劇,都是由著名的文学家、音樂家编劇的;演劇的人,多是受過專門教育,有理想有责任心的。市中大道不但分行植樹,並且間以花畦,逐次移植應時的花,几條大道的交叉点,必設廣場,有大樹,有喷泉,有花壇,有雕刻品......,一切公私的建築,陳列器具,書肆与畫肆的印刷品,各方面的廣告,都是從美術家的意匠構成,所以不論哪一種人,都時時刻刻有接觸美術的機會。” (《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最後一句話,真是鏗鏘有力!同時,那也是我們的期望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fh0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