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聽過許多書評、讀友推薦,也因為書中情節以校園為主更加強此書是有心教育者必讀,每逢看見開給教育工作者的閱讀書單,必見此書。而我就是晚了3年多才閱讀這本書,其實這樣的時間點剛剛好,不遲,在一連串的荒唐教育界新聞、社會群眾運動之後閱讀,真的,不早也不晚剛剛好。

【權力結構】

此書以國中生小傑在校犯錯為始,連鎖反應地引發一系列的事件,更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如此這本書似乎成了揭發教育者真實面貌、掀教育底牌的前衛先鋒,捱過教育之苦空者鼓掌叫好,教育工作者冒著冷汗捧讀此書戰戰兢兢避免重蹈覆轍書中詹老師的覆轍。但我想把觀點拉到另一個層次---「權力結構」來看。


人說站在講台上的老師,能發號施令、呼風喚雨,在教室裡的地位實不亞於一國之君,若再閱讀此書時只是將視角放在以老師之尊凌壓學生身心的部分,可能難以查覺書中場景開始向校園外出走後處碰到的各種社會權力結構狀態,家庭裡的長輩(父母、組父母)、校長、教育部長,隨著故事發展,年資、位階也越攀昇,而與之抗衡之後的挫敗無力感也越大。書中的小傑,或者說作者想要抵抗衝撞的到底是什麼?


我想其抗衡的是這一整個文化發展以來已經過於陳舊迂腐的權力結構。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奉為是最正確的道德倫理圭臬,這可以是最正確的,卻也是導致一灘腐臭死水的肇因。管理統治者在任何一個社會就是少數,我們當今常掛在嘴邊的民主進步,只見對極少數是有利,對極大多數者卻是暴力,「正名」證明了什麼,中正機場正名為台灣桃園機場,未見外國訪客增多,未見台灣社會進步,未見人民痛苦指數減少,對多數的我們而言,那真的是暴力!而朝令夕改的教育政策與令人摸不著頭緒的教育部長相較於要不斷配合政令的老師與學生們,誰是強暴者與被強暴者,應當是顯而易見。

書中令人髮指的詹老師、起身對抗的小傑,都是社會根深蒂固的權力結構下的......受害者,或許你我也都曾受過類似的傷!

【社會寓言】

這也是一則社會寓言,書末掲櫫的那場驚心動魄的群眾街頭運動,在2006年真真切切地發生了。不論媒體的操弄、政客的操作手法、群眾運動的抗爭......實在有令人捏一把冷汗的相似。

【語言表達】

「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Babel).....」

.......................................有點累,想看書休息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ofh03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