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攝自今年暑假龐畢度中心所策劃的『The Movement』展覽,作品的年代並不遠,不過是2004年的作品。而這件作品最吸引人注意的地方在於隨著燈光及懸吊著的圓盤的轉動,在白牆上投影出不同的光影之姿,而稍一閃神,很容易就錯過了某種變化。我並沒有開啟相機的錄影功能拍攝這件作品的完整樣貌,反而只使用了單純的拍照功能,看看當我按下快門時拍得的是否和當時眼睛所見的影像是一致的,回來後整理相片,再將拍得的影像以GIF動畫組合成閃動的畫面。而我想從這件作品與我的互動延伸幾個我一直在思索的當代藝術的問題,延伸下去的文字並不是要立下非常絕對的定論,它只是一種省思過程或是屬於很個我的辯證歷程。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當人性著迷於科技:
科技對我們生活影響之大,恐不用我再多贅述也能被人理解的。對於NOKIA這句廣告詞一直印象深刻---“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我思索這人性指的是什麼人性?我想這人性說的可能是現代社會、資本主義、達爾文主義一直以來的「求進步」觀念,但它所指稱真的是人性嘛?不斷追求科技、技術、生活進步,真能將我們帶往美麗的境地嘛?
現今很多藝術品都使用了最新的科技技術,極其炫目的燈光聲音效果、溫感應、奈米科技.....,這些材質、手法,絶對是極富時代性的產物,能看出當代社會的技術以臻於何種程度,例如文藝復興以青銅鑄作的雕像、高地的鑄鐵門窗、現今的鈦合金作品,都各自表述了不同的時代意義。
但當我駐足在這些最新科技藝術作品之前或立身其中,我的感官經歷了一場前所未見的洗禮,雖然我驚嘆,但心中有時也會浮起"然後呢?就這樣了嗎?"的疑問,如果說科技始終來某種種人性,藝術是人文學科的一門,那麼科技藝術是不是應該含有某種人文思維在其中,關懷也好,批判也好,質疑也好,都能體出有"人"的味道,有"人"的面貌,是從人的角度出發,並隨著作品將某種人文的觀點(不論是屬於作家的或是觀者悟出的)散發至人群社會中而激起漣漪迴響,不然去竹科實驗室、理工實驗室參觀不就能看到最新最頂尖的技術了嘛?!!
●平面繪畫(架上畫)與非架上畫:
非架畫上當然就是那些非平面繪畫的作品,錄像、雕塑、裝置....等。台灣主流藝壇曾有一段時期認為平面繪畫是落伍過時的,很多藝術家、學生是不願創作繪畫作品的,倒是裝置紅透了半邊天。
平面繪畫是很靜的卻也是很喧囂的,靜的是它展示的狀態,而喧囂指的是它收攏了在它之前的幾千幾百年的所有,物質的、思維的、情感的,通通收攏在一個畫面畫框中,當我們靜靜面對著它,它就會是一個向我們開啟的窗口,帶我們通往另一個不同觀看角度所構築的場域、國度。
可是很多現在"動"的藝術,以錄像來說,它的價值要是它被按下「PLAY」鍵後開始,沒有PLAY,這件錄像作品也沒有價值。而一但開始放映,畫面一個接一個不停出現,它的觀點觀念無形中被傳達被接收,我們是很被動地處在它"跑"的這當中。
我在意的不是哪些型態作品的優劣,而是我們觀看的角度、方式,我也喜歡錄像、裝置...等作品,只是在這麼多類型中,沒有哪樣是好的哪樣是過時的。我們也應該用更寬廣的態度來接納這麼多的藝術形式,這是處在一個多元年代最幸福的事,當排擠這、推擠那,到頭來就什麼都沒有了!
(歐美在80年代之後,重新正視平面繪畫,興起一股架上畫回歸的風潮,在德國的稱做新表現主義,法國是新自由形象,英國的新精神,美國的新意象,義大利的超前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