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張予欣,謎空間8,2004,Oil on canvas,53 x 65 cm
●作品形式構成
.色彩
乍見予欣的作品,感受是極為愉悅舒服的,色彩不是鮮豔明亮的原色色調,而是類似於粉彩的柔和色彩,在被幾何拆解卻又依稀可辨識的型體中慢慢擴散,又層層相互交疊渲染。在個人創作歷程中,予新是先以粉彩作畫,作品並於2003年「鬥彩」粉彩七人創作聯展─風景停格展出。或許是受到早先創作用具的影響,謎空間的油畫創作中的色彩運用是古典的、柔和的。
仔細詳端後察覺多數作品中的色彩偏向昏黃的色調,類似於黃昏時的氛圍,畫面中其他色彩,如藍、綠、紅、橙,除了本有就帶有的黃色基調,予欣作品中這些色彩都看得出調了這種暖暖的黃色混色。整體感覺偏向暖色系。
2005末到2006的作品中,明度彩度降得更低,原本的暖調性也因加進了灰黑色系,而開始偏轉向冷調的氛圍。
.形態形象:
謎空間這一系列作品從2005持續至今,主題雖不變,但這期間畫面的形態卻是不停在變化變動。
早先的創作中,非常明顯的能看出現實中物體的形態,例如:樓梯、窗戶、建築物、通道、三角樑柱…等。之後,能被辨識得出的建築物體開始被抽離,只隱隱留下了通道和階梯,但不很清楚的。到了2005末期,具體的形象可說是完全抽除,畫面中只有很純粹簡單的幾何圖象。
予欣曾言道:「只要用心去觀察體驗生活周遭環境,會發現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抽象的元素所構成….。」這段話透出予欣觀看週遭事物的特殊視覺觀點,自然的物象在予欣的眼裡、筆下都將還原成最基本單純的幾何圖形形態。
不過最使我感到興趣的,是看穿物體的表面形態後將之剝離,而”還原”成抽象元素這一觀點,而這一態度令我想起了Kandinsky曾說過圓形與三角形接觸的力量絕不亞於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中上帝創造了亞當,這和哲學思辯中常探討追究的物質之後的形而上學的人類普遍心態或許有某種相似性,意即一種想要撥雲見霧,尋找事物背後真正意義的心態。在這一系列的作品中,樓梯與通道口一直是被保留著沒被抽除的符號,這兩個符號雖然隱身在交錯的色彩塊面中卻也成了謎空間中最有言語力量的象徵符碼:階梯是追尋,而通道表徵著事物或許會有的另一種可能、或表象之後的真實意義。
‧線條色彩與空間構成:
謎空間這一系列作品中的空間、深度感,是仰賴於線條和色彩的層疊交錯所構築出的。線條分割畫作二度平面彷彿一把刀刃切割著畫面,色彩依著這些刀痕由深至淺擴散,漸層用筆,塑造了立體感;通常在這一層色彩之下透出另一層色彩,彼此堆疊透色,又是製造了另一種層次的空間感表現。
另外予欣也特別注重光的表達,光源與光線賦予空間的「陰陽特質」與「旋律」,是視覺效果與心靈意象裡重要的元素。無論是擁塞或是寬敞的空間,只要藉由光線的透入,便可以產生無限的重疊性與穿透性。也藉由「X光透視法」,穿越空間裡層層的內部世界,揭開層層的空間表象。
.肌理與質感:
在還有依稀可辨的具體形象時期,予欣只用油彩作畫,到了完全抽象時期,予欣開始加入樹脂沙、麻布增加畫面的肌理。
也在開始增添畫面肌理厚實感的同時,規整的幾何圖形與色塊的邊界開始模糊,越接近畫布邊界的部分越消散遁失,不若早先的具象時期,形體色彩總是滿布填塞整個畫面。
而予欣對於自己在2005末~~2006這段時間創作的作品,最主要想表現的畫面質感是透過濕瘩瘩的玻璃窗所瞧見的剝落、淋漓的又模糊朦朧的窗外景象。明顯看來,和創作前期作品時的心境、態度上是有相當大的差異。
張予欣 謎空間28,2006,Oil on canvas、樹脂沙、麻布,53 x 65 cm
●與Orphism(奧爾菲主義)(註1)、Cubism(立體派)的相似性與比較:
第一眼見著予欣的作品,腦海中立即跳出的是Orphism創始人Delaunay(註2)的作品影像,接著又浮現立體派作品。謎空間這一系列作品中實在有和Orphism和Cubism太強烈的相似性,畫面中的塊狀切割形態,同心圓般的彩色塊面,色塊與色塊之間明顯清楚的線條所劃分的邊界…等。
謎空間和Orphism、Cubism相比較,不在於互較高下或抨擊仍襲用舊時的藝術語言,而是在比較之後覺察出這些作品和創作者之間最大的表現意義,甚至是反射、回歸到觀畫者內心所引發的衝撞部份。
即使運用相同的元素,但是因為畫者的生長背景、主題、用色等不同,作品仍會呈現出個人的調性及語言。予欣如此言道:「其實,應該說是我藉用Orphism or post-Cubism的方式, 呈現我自己的居住環境或自己對於空間的概念,並進而以純粹色彩與結構的自然組合,表現屬於我自己的抽象系統。所以說謎空間這一系列的作品是我從後立體派出發的一條自我追尋之路。」
我想這最大的意義在於予欣以藝術語言表達她所遭遇的外在環境與內在相遇時的光景,不論衝撞時可能會產生哪種結果,予欣都轉化為一種令人愉悅舒服的音樂調性的繪畫風格,不是澎湃激昂的交響樂,而是一曲輕輕的哼唱小步舞曲。
註1:Orphism,從立體派衍生的派別,作品中富含強烈的音樂調性,
原意出自希臘羅馬神話說中的音樂之神orpheus(歐爾菲斯)
註2:Delaunay(德洛涅)的作品請見:GO
予欣其他作品:GO
謎空間7, 2004,油彩 61 x 112 cm
----------------------------------------------------------------------------
後記:
謎空間27,2005,油彩 樹脂沙 53 x 65 cm
1.
寫予欣的這篇文章,是我的期末報告之一。
藝術評論,不若史學研究,有一定的學習、寫作的標準方法和模式。
目前遇到的老師都以給我們觀點和概念為主,方法學的知識教授並不多,多半是給一個開端或書單,我們再自己私下閱讀。
所以我的論述方式,是自己架構,是我自己言說的方式,不是標準化,或是老師教的
(會這樣先聲明,是萬一如果被抨擊,我自己攬下來,不要讓人把過錯推到學校或老師身上)
2.
其實我還察覺予欣的作品中,不論色彩運用(暖色調)、畫幅大小(略小)、畫面中的符號象徵性(內心世界)...多半是女性會使用的藝術語言。所以其實予欣的作品是有女性精神性或力量隱含在其中。這部分看看日後有沒有機會我再把論述觀點發展下去吧....
謎空間3, 2004年,油彩 53 x 65 cm
註1:Orphism,從立體派衍生的派別,作品中富含強烈的音樂調性,
原意出自希臘羅馬神話說中的音樂之神orpheus(歐爾菲斯)
註2:Delaunay(德洛涅)的作品請見:GO
予欣其他作品:GO
謎空間7, 2004,油彩 61 x 112 cm
----------------------------------------------------------------------------
後記:
謎空間27,2005,油彩 樹脂沙 53 x 65 cm
1.
寫予欣的這篇文章,是我的期末報告之一。
藝術評論,不若史學研究,有一定的學習、寫作的標準方法和模式。
目前遇到的老師都以給我們觀點和概念為主,方法學的知識教授並不多,多半是給一個開端或書單,我們再自己私下閱讀。
所以我的論述方式,是自己架構,是我自己言說的方式,不是標準化,或是老師教的
(會這樣先聲明,是萬一如果被抨擊,我自己攬下來,不要讓人把過錯推到學校或老師身上)
2.
其實我還察覺予欣的作品中,不論色彩運用(暖色調)、畫幅大小(略小)、畫面中的符號象徵性(內心世界)...多半是女性會使用的藝術語言。所以其實予欣的作品是有女性精神性或力量隱含在其中。這部分看看日後有沒有機會我再把論述觀點發展下去吧....
謎空間3, 2004年,油彩 53 x 65 cm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