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小時的電影猶如一部令人欲罷不能的長篇小說,捧在手心細讀時目不轉睛,
越趨近結尾,卻擔憂了起來,怎麼就要結束了,巴不得不要出現the end的字眼。
沒有任何華麗的場景,但有屬於義大利人的歷史幫襯,但那也只是一張淡淡的襯紙,
不見演員硬塞進過往歷史框架的陌生感,也不見任何人以後輩眼光對歷史強加詮釋或寓意什麼,
有的只是尋常義大利百姓在屬於義大利的時空裡因應隨順地生活著,而呈現出真正的屬於人民的歷史。
佛羅倫斯的大水,後人從書上唸起這段歷史,以為那時必是千瘡百孔、民生凋弊,
但或許那時也可能會有令人忘不了的愛情滋生,會有兄弟重逢的喜劇....。
說義大利太遠,說說我們自己,319是什麼日子台灣人應該都知道,
那時新聞報導得局勢有多緊張,彷彿即將發生內戰,國際間也紛紛將我們列為旅遊警戒區,
但小百姓們真有從此過得紛亂嗎?沒有呀,晚上依舊燈紅酒綠,舞照跳,不是嗎~~
哥哥馬吉歐,悲劇人物,在新年夜跳樓了結生命,看似突然,其實有很多很多可然一直在發展著,
從他會在半夜前進精神病院帶著被電擊治療的喬珍離開,就可窺見潛藏在他心裡的對於烏托邦期望的力量是強烈的。他走上警察這一路,是為了實踐對於公平正義的想望,卻也因為這樣一條路,讓他驚見更多社會不公義的場面。在他冷漠不多言語的外貌下,是有摯熱的激情在燃燒著,他無法表達,更不會表達他要被愛和隸屬的需要,媽媽持續對同袍的照顧引來忌妒之火、而對美拉莉又愛又感羞愧的愛慾之火,不停地燃燒著,轟然一聲如新年夜燦爛的煙火,驟然隕世。
Money、Power、Passion是構成悲劇的三大原因,馬吉歐是懷著烏托邦式的激情的,茱莉亞也是,
若沒有激情支撐著,她怎會拋夫棄子投身左翼社會運動中,縱使她晚年孑然一身,但就是因為有奮不顧身的激情造就的轟轟烈烈的過去,才會有晚年復歸於樸的心境。喬珍也是有不可理喻的激情的,當她見著馬吉歐的攝影集,說什麼也要找到攝影者,所以她才踏出了病院,也因為她的堅持,無形中促成了日後尼古拉與美拉莉的結合。
相較之下,男主角尼古拉卻顯得被動多了,因為較多理性因子的作用驅使,他的生活是沒有太大的波折起伏的,可以算是一帆風順,但再夜深人靜時他常責怪自己,怎麼當初不阻止茱莉亞不挽留馬吉歐;理性讓他放手Let it be,但也是太多的理性讓他得面對心理的責罰,而這些情結纏繞了他大半生,並懲罰自己的不應該,所以也遲遲不再邁出情感的腳步。尼古拉的人生看似順利的,底子裡卻也是痛苦折磨的居多。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說:「理性的人使自己適應週遭的世界,沒有理性的人硬要這世界適應他。而世界的進步卻都是取決於那些沒有理性的人」
不說改造世界這麼偉大的事件,我們的燦爛人生裡往往不也都是靠著非理性打頭陣,理性在後頭耕耘整地嗎?這絶非哄抬非理性予崇高地位,但在理性壓倒非理性的世界裡,正視非理性,使其與理性平齊平坐,或許會更燦爛!
ps看到它還在上映,真想再去看一次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