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義大利―義大利經典時尚五十年」展中,可見此款Versace設計的綠色絲質印花禮服,女星Jennifer Lopez曾穿著出席葛萊美獎頒獎典禮。(圖/當代藝術館提供)
從VOUGE雜誌到商業雜誌,時尚不再只是今年是波西米亞風,下一季是民族風變化,而是成了品牌行銷、消費者購買、市場投資的龐大奢華產業,在現今,服裝時尚絶對不是女人衣櫃永遠少一件的問題!
早先馬克思對於物品是提出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觀念,使用價值出於匱乏與需要,交換價值則類同於市場價值,我需要一件衣服,所以我拿錢去換回一件衣服,而後現代的布西亞則又多提出了兩個觀點,符號價值和象徵交往,符號價值多半是他者形塑出來的,而消費者購買商品也購買其象徵的符號價值,拿剛剛買衣服的需求繼續來說,同樣純白T-Shirt,有路邊攤一件100元的,也有Gucci一件上千上萬元的,如果不橫量金錢購買力的問題,多數人是會選擇名牌的,品牌這符號被人賦予了某種價值意義,例如高級、高貴...,購買者
因物品的符號意義做選擇,即與其象徵交往,選擇購買Gucci也是選擇Gucci帶來的高級、身分地位、與眾不同...等價值。
拉康Lacan面對後現代社會這麼紛雜的符號世界,則是提出"鏡像"的看法,我們照鏡子,冀望從鏡子中看到自己,但鏡子裡的影像究竟是不是真的自己?捫心自問,你有沒有再照鏡子時,期望自己大腿再瘦一點、腰圍再小一點、胸部再大一點、最好像志鈴姊姊或伸展台上的模特兒一樣,這樣才能吸引眾人目光、穿下設計師美美的衣裳~~~?鏡像是兩種力量的角力的結果,一是他者拋出有意塑造出的符號形象(如志鈴姊姊),但這符號畢竟不是我自身,符號秩序會帶來的差異感(如果我不瘦,會跟別人不一樣,會被別人笑胖),自身則以想像秩序來敉平這異化現象(不要被人笑胖,所以我要瘦下來),所以鏡像呈現的未必是真實的自己!
布希亞和拉康講得都有理,但有人賣符號,未必消費者就會買帳?這一點,是我比較質疑他們說法的地方,借Barbara Kruger的作品來說說(這是今天去北藝大聽論文發表的收穫),
《Barbara Kruger》
斗大的字寫著"Buy Me",中間一行小字「I'll change your life」,人們買使用價值、交換價值、昂貴的符號價值的帳,就是在於一種烏托邦式的change life的心理狀態,想要讓生活、自己更美好,業者如果狠狠抓住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大概可以說就是無往不利了。藉由物來改變生活、個人面貌,絶對是最快的方法,但物也覺對會自我繁衍的,衣服會去呼叫一條裙子,裙子會去召喚一雙鞋子,鞋子會找到一件皮包,物是自發成體系的,布希亞的《物體系》如是說。沉淪在無盡的物體世界,最高境界或許就是由購買這一行為去證明自身的存在,「I shop therefore I am」!
《Barbara Kruger》
奢華產業正如火如荼地在現代社會裡持續燃燒著,已經有人開始提出一種不同的觀點,認為時尚不再是一種奢侈的符號、象徵,它變成了一場遊戲,邀請人去玩「消費體驗」的遊戲,如果這是遊戲,你準備怎麼玩呢?
義大利經典時尚五十年 在台北當代藝術館 GO
到藝術館看Fashion Show GO
- Mar 12 Sun 2006 21:10
【看展之後】時尚正熱,消費至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